阅读的技术
文/毛克疾
编辑/胡艳芬
科技巨子埃隆·马斯克在近期一次访谈中预言,“未来,只有特权阶级才能进行数字戒断,而80%的底层阶级,将被‘零工经济’绑定在智能手机上。久而久之,对越来越多的人来说,有时间脱离这种社会环境去读一本小说,将变得越发难以想象。”
未来,读书究竟会不会变成少数人的特权?目前难下结论,但可以肯定的是,在注意力碎片化的快节奏生活中,静下心来认真读一本书的确正越来越成为一件奢侈的事。
读书的“机会成本”越来越高,也让我开始不由自主地思考“读书的技术”。但问题在于,如何能提高阅读速度,用最短时间读完最多内容?如何提高阅读留存度,让读取的知识都刻入大脑,方便随时调用?如何提高阅读带给人的满足感,从读书中获得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安宁?
说到速度,读书是要“走量”的。很多人嗜书如命,却常常落入“买书如山倒,读书如抽丝”,问题往往出在读书太慢、“读债”缠身上。从我的经验看,提高阅读速度,最重要的就是“开始读,并读下去”。很多人读书慢不是真的因为阅读速度慢,而是因为心烦意乱导致“下不了手”,就算“下手了”,又容易三心二意。怎么办?
每个人全神贯注阅读时绝对速度其实相差不会太大,但专注程度却大相径庭。这意味着,只要下定决心阅读,并保持一段时间内全神贯注,阅读速度自然就上来了。有人说,蹲马桶时阅读欲望最盛,以至于连洗发露的配料表都不放过。受此启发,有没有可能创造一个“只有一本书,且只能读书”的时空隔断呢?我就经常在无人打扰的凌晨,只拿一本书进入空旷的房间,或只带一本书登机飞行。这可能回答了,为什么偶尔的长途旅行,反而能帮助人们去阅读。
说到效果,读书是要有“套路”的。我很欣赏读书毫不带功利心的人,哪怕是边读边忘他们也怡然自得,但这亏本生意,一般人做不了。为了尽量留存从阅读中得到的知识,我发现两个屡试不爽的“套路”。一是做复述式摘记。一段文字,读完了,深入理解了,然后自己组织语言或文字将它表达出来,这样就形成了三个递进的认知层次。因此,如果阅读中遇见足以使人眼前一亮、灵机一动、心灵一颤的文字,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摘抄下来,如果能在朋友面前复述一遍,并成功分享其中隐含的妙处,那效果就更棒了。
二是立起一棵“圣诞树”。铃铛、礼物、饰品堆在一起,会显得七零八落、毫无章法,但将它们挂在圣诞树上适当位置,就会相映成趣、相得益彰。阅读时,也需要这样一棵作为知识主干的圣诞树。我的经验是,阅读前一定要思考,眼前的这本书、这个章节、这个段落在既有的知识体系中大概处于什么位置,回答了什么问题?想清楚了这些,很多原本看起来毫无头绪的碎片化知识就容易被消化吸收,转为能够随时调用的知识模块。
最后说到满足感,读书是需要“想象”的。哈佛燕京图书馆(美国哈佛大学专门用于收藏与东亚相涉文献的场所)门外高悬篆书横匾“拥书权拜小诸侯”。藏书万卷凭什么就能睥睨独尊一方的诸侯?关键在于一点,就是想象力。对我来说,读书的满足感,仅有一小部分来自阅读本身,更多是来自体会作者和书中情景的感受。
选一本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好书,就等于打开了通往异次元世界的大门,能够通过文字和那些堪称伟大的灵魂交流,回到波澜壮阔或是恬静烂漫的时空。可能,再难有什么能超过这种沉浸式阅读带给人的满足感了。